作坊式餐饮业的未来在哪里?
18世纪中期,蒸汽机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,技术变革带来了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变化,纺纱行业由手工作坊实现机械化、产业化,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变为工厂。从资本要素角度看,企业的生产要素由劳动依赖型转变为资本依赖。机器的出现,物化劳动替代了劳动者的活劳动,机器代替人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劳动要素,后面才有标准化、批量化的实现。现在我们提到工厂,浮现在脑海里的是好多好多机器,活劳动组成的生产型企业,即便有工业化的组织形式,但我们不会叫他工厂,顶多叫个手工作坊,不过这个作坊有大有小而已。所以工厂和作坊的区别,主要在于其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。作坊本身靠活劳动承载技术,技术的传递也考学徒教授,生产的标准化受到限制,社会大生产也难以实现。世界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,每一次革命创造了劳动工具、提高了生产力,延展了活劳动的深度、广度。中国刚好处在第三次产业革命途中,各行各业纷纷实现工业化,机械化的实现极大地解放了劳动、升华了劳动。然而在工业化进程中,一些行业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,比如餐饮业。
西方的餐饮行业,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实现了工业化,进而促使食品工业的出现。中国也不例外,一次次借鉴西方大生产方式,使食品行业得到长足发展。我们的食品行业的雏形其实还是餐饮业,不过因为批量生产故脱离了餐饮业而已。比如火锅属于餐饮业,但火锅底料却跻身食品行业;一些调料品最初盛行于餐饮店,因为自身有特色,于是结合工业工艺,实现大生产,成为食品行业的一员。尽管食品行业一次次抢占餐饮业的地盘,但中国的大多数餐饮业,尤其是中餐行业却始终未能跻身食品的行列。中餐品类繁多、工艺复杂,不可能对每一道菜都设计一个机器,或者设计一道工序,即便有这么个万能机器,其程序复杂性我们可以想象,温度、火候、颜色、香气、味型等,仍然要太多人力来控制,对餐饮从业者来说,其成本之高是可想而知的。对于现在的餐饮设备生产者而言,这项工程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了,即使生产出来,谁愿意且有实力来消费这项产品呢?毕竟餐饮行业经济实力有限。虽然有种种原因,说到底还是因为技术水平有限,有限的东西必然意味着高成本,高成本必然让从业者望尘莫及,所以中餐行业至今仍然是作坊式组织形式。
以前我就思考一个问题,厨房的生产其实也是工业化的流程,为什么不能叫厨厂呢?这就回到上述问题了,因为厨房主要由活劳动完成生产,所以其区别于机械化生产。在厨房里,人就是机器,机器就是人。这极大地阻碍了中餐食品的普及与批量化,也不利于标准化。一个工厂,我们可以设计某道标准工序,机器生产出的东西都大差不差,甚至于很精确,除非机器本身已磨损。但厨房就不一样,即便是同一道菜,一个师傅不同时候炒,味道都不同,何况不同师傅来操作呢?那我们何以能够标准化呢?于是人们借鉴工业化大生产方式,设置了中央厨房,成为连锁经营的坚强后盾。中央厨房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、人力资源,使厨房分工细化,大批量加工原材料、调味品,流程、产品规格也有硬性的规定,中央厨房虽在向产业化、标准化靠近,但它仍然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实现工业化,不排除不分工序能用机器替代。中餐、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两大奇葩,它大可以走向世界,但是落后生产方式的局限,让他的精华永华停留在国门以内,不能让世界充分地分享到我们的劳动果实。
既然第三次产业革命已在进行中,我相信有一天,当技术已经达到普及化水平,一定有科学专家能够设计出一套适合中餐的工业流水线,到了那一天中餐行业能够实现工业化,由劳动密集行业迅速转型为资本密集型行业,一定能够迅速走出国门,成为世界文化真正的一员。
http://m.lifang521.com/tag/86176/
页:
[1]